天天热点评!中国艺术设计史总结(二)
来源:财讯界    时间:2023-02-03 15:20:52

明代知识点:


(相关资料图)

1. 饮食器:明代饮食器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传统样式,直接沿袭元代器物的基本形制,仅在造型局部稍有变异,如花口碗、高足杯、带盖梅瓶、玉壶春瓶。一类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器型,如压手杯、卧足杯等。

2. 永乐时期出现的新器型,包括压手杯、卧足杯、折沿盆、花浇、天球瓶、蒜头瓶、壮罐等。

3. 生产数量最大,流传范围最广的是产自景德镇窑的青花瓷。

4. 椅凳类家具:圈椅、交椅、官帽椅、玫瑰椅形态端庄,多为客厅陈设。

5. 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我国明代形成的一项艺术成就,被世人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指的是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的,用材考究,设计巧妙,制作精美的优质家具。

6. 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 

(1)注重结构美:科学合理,榫卯精密,坚实牢固。

(2)注重材质美:高档木料,重视材料本身纹理和色泽。

(3)重视造型美:比例适度,简洁大气。

(4)注重装饰美:装饰合理

影响:明式家具不止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在世界家具设计史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显赫的地位。明式家具并非指明代家具,是具有这些特点的家具也叫明式家具。

7. 宣德炉:反映明代统治者意愿的重要设计,为满足宫廷、寺庙祭祀和薰衣的需要,工部利用从南洋所得的风磨铜铸造了一批铜器,其中以香炉最多且最具有特色,固有宣德炉之称。其造型多是参照宋代金石学著作中青铜器及两宋名窑瓷器的经典款式,创造性地借鉴了前人的成果,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8.  《髹饰录》:《髹饰录》明代  黄成编著,是我国现存唯一一部古代漆工专著,书中全面叙述了有关髹饰工艺的各个方面,为漆工艺提出了合理的分类和命名,提出“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等漆艺创作原则,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造物独特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精致尚古的审美观和敬业的工匠精神。

9. 景泰蓝:体现明代艺术特征。代表明代高档陈设品设计与制作水平的当为金属胎掐丝珐琅,也称景泰蓝。明代传世的掐丝珐琅器均为铜胎,布局满密,通体装饰不留余白,色彩华丽,除大量运用蓝色外,还施以红、白、绿、黄等各种色釉,大部分设色饱和度较高,色调艳丽,对比鲜明,呈现出金彩交织,富丽华贵的效果,与上从社会审美趣味相吻合,因而得到上层社会的推崇,却不被文人所重,明代法琅器主要供宫廷使用。

10. 平面设计:频率最高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以龙凤为代表的传统图形。植物常见莲花、牡丹、菊花等,相对而言,明代植物图形较之动物图形更为流行。

11. 象征寓意手法,自汉代以来即被运用于图形设计中,在明代得到了更为突出的表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明代图形设计在题材的选择与形象组合方面的重要着眼点。

12. 既有样式画的图形,又有绘画式的图形,两者所占的比重大致相当。

13. 图形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追求精致、清逸,表达文人高洁情怀的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一类人物图形以及描绘花卉、虫草等表现绘画笔墨情趣的图形大量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4. 书籍装帧:明代的书籍设计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明朝政府重视“文治太平”,重教育,科举选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籍刊印的发展,另一方面戏曲小说一类作品大量产生,私宅坊肆刻书十分兴盛,为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也由于商业竞争的推动,使得这一时期的书籍在装帧及版式设计上产生一些新的变化,种类更加齐全,形式更加完备。

15. 书籍装帧:佛教、道教经典多采用经折装,部分佛教则采用方册装与梵夹装;官府刊印的书籍采用包背装,而民间私宅坊肆刻印的戏文小说一类书籍采用简洁、耐用的包背装和线装,并附以大量精美的插图吸引读者。

16. 线装书籍在明末开始盛行,其装订方式与包背装大致相同,先在书页右侧打订眼,加纸捻固定,前后各加书衣后再打孔,穿双根丝线订成一册。线装的装帧形式至清代较为普遍。

17. 版式:采用多种手段来改进版面设计,①花栏盛行,起到一定的美化版面的作用。②版式设计追求新奇的风气还体现在大开本、大字号的运用上。③明代多色套印的图籍和版画,在元代基础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版式设计的新亮点。多色套印用于区分正文、注释、句读。使各部分内容清晰明了。

18. 明代的插画为什么占重要地位?

19. 答:明代戏文、小说的盛行,推动了书籍插图的发展。明清时期的书籍插图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插图或置于卷首,或成为上图下文的连环画,或者图随文附,插在每一回目或正文中间,此外还有对幅版、月光板等形式,对幅版插图是左右相对的两页都为插图,两页为一幅画面,使插画更为饱满。月光版插图是在圆形构图中绘刻画面。插图往往选取文字中最精彩的内容加以描绘,并且打破了时空阻隔,常常将发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件组合在一个画面中,起到了极好的诠释说明作用。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雅俗共赏,书肆刻坊以之作为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明代初期插图版画仍延续了元代的粗朴豪放作风,而明中期以后,则形成以徽派为代表的婉丽纤细的风格,明白书籍插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均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表现形式多样。镌刻精美。多色套印广泛运用,在中国古代书籍插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 建筑设计之宫殿:紫禁城明永乐四年开始建造,完成于永乐十八年,清代虽有重建、改建,但总体上仍保留了明代的布局,紫金城由蔡信、蒯祥等人主持设计施工。宫城内部划分为外朝、内廷。外朝主要分为三大殿,三大殿的高度明显高于其它建筑,也是紫禁城建筑的中心,分为太和殿,庄重稳定象征皇权的巩固,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后的乾清宫以北为内廷,内廷建筑比外廷小,建筑色彩上采用白色台基,土红墙面,朱色门窗,配以黄绿蓝诸色琉璃屋顶。紫禁城整体呈中轴线布局,对称的封闭空间,将帝王“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意愿表现得恰如其分,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21. 坛庙:按天南、地北、日东、月西的古训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尤以天坛建筑最具有民族艺术特色。

22. 《园冶》:▲《园冶》由明代计成编著,这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设计论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上,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在设计师和美学史上都有极其宝贵的价值。

23. 园林:明代以江南私家园林成就最为突出。江南私家园林其主人多为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官僚、富商或文人。园林风格也趋于素淡脱俗。私家园林是第宅的扩大与延伸,其规模小,内部布置曲折有致,多以山为庭园的中心,叠山置石,营造出有山有水,曲折迂回,景物多变的环境,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幽远的境界。园林内多为白墙、灰瓦,色调淡雅,与周围的环境相互映衬,园内外空间贯通,常利用园外景观作为园内景致的有效补充。称为“借景”。江苏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留园、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扬州个园等都是建于明清时期的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之作,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灵秀、雅致的风格。

24. 手绘内容:鸡心碗——明永乐

25. 压手杯——明永乐

26. 僧帽壶——明宣德

27. 交椅——明

28. 官帽椅——明

29. 玫瑰椅——明

30. 线装书籍——明(流行于清)

31. 国徽——天安门

32. 天坛

清代知识点:

(穷工极巧)

1. 饮食器:清代攒盘较为多见,清代紫砂茶具的制作兴盛,得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赏识,乾隆嘉庆时期,紫砂壶不仅注重造型变化,而且注重装饰

2. 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陶等陶瓷器是清代天下闻名的产品。

3. 家具:相较而言,明式家具更注重造型的简练大方,比例的协调匀称,而清式家具则更加注重雕模工艺和形体结构的起伏变化,装饰材料和装饰手法都更加多样。

在造型结构上重视直线与曲线的结合,结构更复杂,出现了不少以曲线结构为主的家具。

装饰趋于繁缛,加工更加精巧,并追求华丽的色彩,雕镂、彩绘、镶嵌等手法无所不施。清后期,高档家具形成了广作、苏作、京作三大类型。

广作家具的特点:用材粗大充裕,骨架粗壮坚实,家具不管腿足的弯曲有多大,一般不使用拼接做法。而是用一木挖成。广式家具雕饰花纹,刀法圆熟,磨工精细。

苏作家具的特点:在清代较多保持了明式家具的作风,造型简洁典雅,以清秀著称,用料比广式家具节省。

京作家具的特点:主要供清朝宫廷和贵族使用,造型厚重,讲究气势,装饰精致华贵,以体现其身份地位。

4. 清代陈设品特征:(1)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材料,一件物品往往采用多种材料,各种不同材质的陈设品相互模仿,明显带有炫耀技艺的成分,最为典型的是乾隆时期烧造的各色釉彩大瓶。(2)器形结构上标新立异。(3)继承传统,推陈出新。(4)穷工极巧。

5. 鼻烟壶:是自清中期起陈设品中极具个性的品种,是随着源自西欧的吸闻鼻烟习俗的推广而兴盛的,并且逐步演变为玩赏品。清代几乎所有材料均被运用到鼻烟壶的制作上,其器型及装饰极尽奇巧,鼻烟壶集清代陈设品设计之大成。倘若将各类鼻烟壶汇集一处,即可以看到微缩的清代陈设品方阵,洋洋大观。在感叹其形式之多样,雕饰之精工的同时,也注重其反映出清代陈设品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体感的弱化和对细节的过于偏重,以至于产生庞杂、琐碎、堆砌之弊。

6. 四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湘绣。

7. 平面图形设计:晚明时期将绘画式与样式化图形组合于一体的布局满密的锦地开光式图形十分普遍,团花和缠枝花应用广泛,尤其是自清中期起,团花的运用更为普遍。清代图形设计在表现形式上常运用各种图形组合方式进行装饰,往往满布所饰物品,不留余白,甚至给人以密不通风的堆砌之感,乾隆时期流行的百花图,也称百花堆,即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8. 书籍装帧:清代书籍装帧样式以线装为主,卷轴、经折、梵夹、蝴蝶、包背各种形式同时并存,但所占分量较少。书皮用颜色以象征春夏秋冬,区分书中内容。

9. 金镶玉:线装书中有一种“金镶玉”多用来重订古籍,使书的天头地脚及书背加大,书页不易破坏。后衬的白纸与原书形成白黄两色对比,因此得名。

10. 清代函套装书籍盛行一时。

11. 版式:清代书籍版式较之明代样式更为丰富,出现了一些为达到特殊目的而别具一格的版式设计,多种文字并用。(1)多种文字的共同运用,是清代版式的显著特点之一。(2)抬格这一形式也是清代版式的突出特点之一

12. 抬格:抬格是指文字编排中将皇帝的名字及言论等文字排在该行高于其他诸行文字一格的位置。

13. 建筑!!:在布局设计上,中国古代建筑以组合见长,以“间”为单体建筑单位,再以多个单体组合成建筑群。宫殿、陵墓、坛庙以庭院的形式出现,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型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大型建筑群的空间处理通常呈中轴线对称布局,功能多样,内容复杂的建筑群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形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礼制建筑如天坛、地坛的平面布局,纵横轴线方向都作对称布置,使之更加庄严肃穆。在外观设计上,由屋顶、屋身、台基组成。屋顶形式十分丰富。在结构设计上,木构架建筑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结构,以立柱和横梁组成骨架,以柱子承重,墙壁不承重,有“墙倒屋不塌”之称。

14.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构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更为突出。在建筑装饰和色彩的处理上,手法十分丰富,装饰主要集中在梁枋、斗拱及檁椽部分。综合运用雕刻、绘画、书法等进行装饰。

15. 北方宫室建筑多为黄色、绿色的琉璃瓦,朱红色屋身、白色台基。青绿色调的建筑彩画。对比强烈而和谐。而一般北方民居如北京四合院,色彩灰暗平淡,以烘托出官式建筑的富丽堂皇,南方民居建筑则多青瓦白墙,色调素雅。清代建筑大体因袭明代传统宫殿、坛庙等建筑类型多在明代的基础上增建或改建。

16. 清代建筑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北方皇家园林的兴建:在北京有“三山五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畅春园。北方皇家园林面积开阔,气势宏大。仿各地名园胜迹集于园内。其在总体规划上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在原有自然山水景色基础做局部营造,以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自然山水园”。二是利用地形要素,主要靠人为建造的“人工山水园”。各园因地制宜,将全园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趣味不同的风景点,每处有景点的提名。江南私家园林的设计和建造,也十分兴盛,其精巧灵秀,有别于北方皇家园林的宏大堂皇。

17. 中国园林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的民族特色:(1)追求自然美。“巧法造化”“巧于因借”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再造自然,是对自然美的提炼与升华。“虽为人作,宛若天开”,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情感。(2)追求景致的层次感,疏密相间,虚实互补,主次分明。(3)崇尚意境。北方皇家园林表达的是帝王“移天缩地于君怀”的得意与自豪,而江南私家园林则寄托了文人士大夫山里隐居、清高出世的情怀。

18. 【二】藏传佛教建筑的兴盛:采用平顶碉房和坡顶大屋檐结构相结合的样式,是藏族建筑与汉族建筑的有机融合。

19. 【三】多种住宅样式的形成和完善:根据地域特征和布局方式,可以大致将中国的传统民居分为北方院落民居,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集团民居,南方自由式民居以及西北窑洞民居六大类型。

20. 【四】建筑设计更为专业化。

“样式雷”是建筑设计的概念。清代宫廷建筑工程庞大,结构复杂,为了使建筑设计更加专业,设置多重机构进行管理,设计由“样式房”承担,其中服役时间最长的,贡献最大的是雷式家族,人称“样式雷”,包含了由雷式所作的圆明园及清代帝后陵墓的工程图纸,模型及工程说明书,详细记载了施工进展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平,也填补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空白,是研究清代建筑的珍贵档案资料。

21. 大水法:意大利传教士朗士宁设计的,巴洛克艺术特点。

22. 建于1877年的上海汇丰银行为文艺复兴式。

23. 民居厅堂:厅堂在民居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体积最大,较为注重装饰,成为整座居所的中心。厅堂的设计需满足祭祖、会客、起居等功能,多采用对称布局,显得庄重大方,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各地厅堂显现出不同的特点。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纵横汽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2   联系邮箱:51 46 76 11 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