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今头条!刘绍棠:进京开眼
来源:榕城网    时间:2023-05-17 17:45:37

我在中篇小说《黄花闺女池塘》和长篇小说《孤村》中,都写过一九四五年春我头一回进京,连看许多京剧名角演出的好戏,从此跟京剧结下不解之缘的故事。

那时,我父亲在北京经商,住在前门外一个大杂院里。有一位在华乐戏院卖票的邻居,时常带回一些戏票,免费送给邻居看白戏。前门外的戏园子很多,卖票的人在戏票上互通有无。因而,我也跟着沾了光,多次到华乐、中和、三庆、庆乐、开明大饱耳福,大饱眼福。

头一回到华乐戏院,听的是荀慧生的《盘丝洞》,好像是张云溪的孙悟空。接演《金钱豹》,给张云溪打下手的张世桐扮演孙悟空,张云溪改扮金钱豹。荀慧生的蜘蛛精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倒是张云溪和张世桐一个站立三张高桌上,一个仰卧三张高桌下,抛叉接叉,上下翻飞,令人惊心动魄,过目不忘。他们的演出,使我想到我的家乡庙会上的武林豪本。


【资料图】

张云溪之《牛头山》

不久,我又观看了荀慧生的《红娘》,才感到荀慧生不愧为四大名旦之一。他的唱悦耳动听,雅俗共赏,念白接近口语,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我认为,荀慧生是京剧大众化的大师。我在农村看惯了“蹦蹦儿”,到城里看到荀慧生的戏,只觉得是自然升级,不觉得高不可攀。荀慧生的舞台艺术形象,使我想起我的家乡的小家碧玉,熟悉而又亲切。

那时,荀慧生已经四十多岁,但是他扮演的少妇少女,是那么天真纯情,自然成趣。四十年代,荀派风行,可谓“无旦不荀”。尤其是某些色佳艺差的坤伶,以学荀为走红的捷径。然而,用心不纯,意在媚俗,也就模仿得过了火。过了火便演成了荡妇淫娃。天真纯情变成了妖治浪态,卖弄风骚;自然成趣变成了矫揉造作,搔首弄姿。荀慧生直到晚年,体态和嗓音都大不如前,表演出来的小女儿态也毫无肉麻之感。 五十年代中期,我看他和叶盛兰、尚小云合演《得意缘》,仍能使我为之倾倒。

荀慧生、孙甫亭之《红娘》

荀派戏对我的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首先,我由于看了荀慧生的红楼戏才想到阅读《红楼梦》。

继《红娘》之后,我又连看了荀慧生的《红楼二尤》《俏平儿》 《晴雯》。在农村,我因听评书而从庙会、集市上购买了《三侠剑》《彭公案》。后来,看了红楼戏,又从旧书贩那里,借阅了《红楼梦》残本。当时年幼无知,读《红楼梦》不如看《三侠剑》更有兴趣,然而,我跟《红楼梦》结缘却是从此开始。

其次,荀慧生扮演少妇少女的尺寸,在我五十年代的小说中也可见到这个“规矩”;五十年代我笔下的年轻女子的形象,都是清新俊秀,多情而不放肆。

我还在三庆和中和戏院看过谭富英的《乌盆记》《桑园会》《捉放曹》。我喜欢潭派,爱听谭派“反二黄”。一位戏曲文学家说谭富英是老生中最像老生的人,我也跟他有同感。自马(连良)、谭、杨(宝森)、奚(啸伯)以下的老生演员的戏,我看过不少。我敢说以谭富英的扮相最漂亮。我看谭富英的《捉放曹》时,谭小培给儿子打里子,演的是吕伯奢。

谭富英之《空城计》

四十年代也是谭富英的艺术高峰期。当时的听众有个公论:谭富英的唱工好,马连良的做工好。

都说谭富英不会做戏,但是,他扮演的《桑园会》的秋胡,却在并不刻意求工活中活画出这个老浪子的可恶嘴脸。

以谭富英的天赋和功力,本来可以重振谭派。但是他在家庭桎梏中成长和生活,也就缺乏雄心和魄力,未免随遇而安。他入党后发表的一篇文章,痛述封建礼教对他的束缚,并说如果不是后半生赶上新社会,他只算个废人。这是一个老实人和老好人倾吐真情心声。这几年,种种京剧比赛评奖,老生行中竟无一个正宗谭派演员,不能不令人扼腕而叹。

比起谭富英,马连良聪明而有气魄,能量也大得多。他脱离谭派,自创马派,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演唱艺术和自成体系的看家戏码。京剧名家中,只有梅兰芳和马连良直到病故前仍活跃在舞台上,雄风不减当年。他俩的影响也最广泛。

马连良、张君秋、叶盛兰、韩金奎、马富禄、曹连孝之《串龙珠》

一九四五年春我在开明戏院,听过马连良的两场戏。一场是《马义救主》(《九更天》),给他配戏的是张君秋、叶盛兰、马富禄等名角儿。另一场是双出,马连良跟叶盛兰合演《借赵云》,跟张君秋合演《三娘教子》。当时,张君秋二十挂零,叶盛兰也不过而立之年,都是光彩照人,不同凡响,有如马连良的一对金童玉“女”。我至今认为,京剧名角中出场便满台生辉,能够“以下犯上”的只有叶盛兰和张君秋。但是,马连良却不怕配角“欺主”,喜欢跟硬对儿飙着唱,这也是马连良自信、自负和高人一筹之处。在这方面,梅、程两大家也不如他。

叶盛兰也真个是“功高震主”。他在马连良的扶风社里是三牌,又在言慧珠的班里挂二牌。我看了他和言慧珠合演的《吕布与貂蝉》。言慧珠此时正红得发紫,在年轻美貌的坤伶中高居榜首,然而一跟叶盛兰唱对儿戏,却好像头牌是叶,二牌是她。一九五七年春夏,言慧珠应邀来京与叶盛兰合作,两人挂双头牌,我几乎每场必看,五十年代叶盛兰的艺术成就登峰造极,言慧珠就更像“月亮”了。电影《群英会》《借东风》中,马、谭的风采也压不住这位雄姿英发的师弟。可惜,叶盛兰英年坎坷,政治上和艺术上都受到不应有的压抑。即便如此,他戴着帽子跟裘盛戎合演《壮别》,跟袁世海合演《九江口》,跟杜近芳合演《谢瑶环》,虽因身为贱民而不敢不尽力收敛,但相比之下仍是他最为光彩夺目。

一九九二年二月

(《戏剧电影报》 1992年4月19日)

- 历史推荐 -

老生戏里的扇子

富连成五科师兄弟合作《三国志》观后

唱戏应学习老前辈们钻研字韵的精神

奚啸伯与侯玉兰合作的过去与未来

魏莲芳:追忆老师梅兰芳先生

记名小生叶盛兰

【青云主人京昆讲座遗音系列四】「二云分唱吕布 今明各演貂蝉」忆当年“白门楼”一种别致的舞台演绎

传统京剧结尾质疑:“破除迷信”究竟合不合理?

马连良少年时演艺二三事

梅兰芳印象:赴朝鲜慰问途中的见闻与故事

徐兰沅:今昔听戏耳朵习惯的变化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

久已被人遗忘的

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纵横汽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2   联系邮箱:51 46 76 11 3 @qq.com,